你的位置:360直播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 每日成语丨卖官鬻爵(第69期)
每日成语丨卖官鬻爵(第69期)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图片

一、含义

卖官鬻爵:指当权者出卖官职、爵位以聚敛财富,形容政治腐败。

注:鬻:卖。爵:爵位。

二、用法

“卖官鬻爵”是一个反映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成语,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。可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常用于描述官场腐败现象,形容不道德的行为。

例句:

在那个腐败的朝代,卖官鬻爵的现象十分普遍,导致许多无能之辈占据了重要职位。

他通过卖官鬻爵积累了大量财富,但最终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
这种卖官鬻爵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,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。

为了打击腐败,必须严厉打击卖官鬻爵等违法行为,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。

在历史上,许多朝代都曾出现过卖官鬻爵的现象,这不仅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,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。

在历史上,卖官鬻爵是一种典型的腐败现象,其危害性是所有腐败现象中最大的。

三、典故

“卖官鬻爵”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《宋书·邓琬传》,其记载了南朝刘宋时期邓琬父子公然卖官鬻爵的行径,将官职爵位明码标价,婢仆亦被指使参与贩卖,其贪婪无度可见一斑。

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:汉灵帝刘宏为聚敛财富,设立专门机构“西园八校尉”,明码标价卖官鬻爵。如两千石的官职售价两千万钱,四百石的官职售价四百万钱,三公职位售价一千万钱,九卿职位售价五百万钱。若买官者品行良好,可享受五折甚至三折优惠。如幽州名士崔烈通过贿赂后宫,以五百万钱购得司徒一职。这种卖官鬻爵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,导致政治腐败,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等社会动荡。

隋炀帝时期:隋炀帝大兴土木,穷奢极侈,导致国库空虚。为筹集资金,他也不得不卖官鬻爵,这种行为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,还使官场更加混乱。

唐朝后期: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,使得卖官鬻爵现象更加猖獗。党争双方为拉拢人心、争夺权力,不惜将官职作为交易筹码,严重损害了朝廷权威。

宋徽宗时期:宋徽宗时期,蔡京等“六贼”把持朝政,卖官鬻爵之风盛行,最终导致北宋灭亡。

明朝末年:明朝末年,崇祯帝为筹集军饷,也曾有卖官行为。然而,此时明朝已病入膏肓,卖官鬻爵难以挽救其灭亡命运。

清朝晚期:清朝咸丰以后,卖官鬻爵之风更盛,甚至出现了“买官买爵”的现象。如陈夔龙、陈璧等人通过卖官鬻爵聚敛财富,导致官场腐败,社会矛盾激化。

四、温习

点击图片查看答案

        以上就是今天的成语分享,喜欢就点赞加关注吧,每天进步一点点,让我们一起“积跬步,至千里”!!!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